雖然多年前已有研究證明腸腦軸線(腸道內層有密密麻麻的神經,會彙集訊息傳給中樞神經,與大腦相互連繫)的存在,而且更進一步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與心理健康的關連,然而似乎直到最近科學家才開始深入研究,希望利用腸道細菌增進心理健康。
2011年,加拿大安大略麥克馬斯特大學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報告,證實腸道不但能與大腦溝通,還會影響行為。研究人員比較無菌鼠與正常老鼠的行為,發現無菌鼠不只比較喜歡冒險,壓力荷爾蒙腎上腺皮質醇的濃度較高,腦源性神經成長因子BDNF則比較少。我們已知,罹患焦慮症或憂鬱症的病人也有BDNF低下的現象。
這個研究團隊更進一步證實這樣的發現,並在《腸胃科學》發表報告。此次他們改變老鼠腸道細菌,發現老鼠行為表現因而改變。他們把一群膽小老鼠體內的微生物植入大膽老鼠的腸道,並把大膽老鼠體內的微生物植入膽小老鼠的腸道,然而觀察老鼠個性的變化。結果發現膽小老鼠變得大膽,而大膽老鼠則變得膽小。這篇報告的主要作者佛斯特(Jane Foster)說道:「可見,老鼠的行為表現暗藏在微生物群當中。」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個小型實驗,2013年也在《腸胃科學》發表結果。但就食物中的益菌會影響人類大腦功能而言,他們是第一個提出證據的研究團隊。雖然這只是個小型研究,卻帶來一個大發現,亦即腸道細菌出現小小的改變就能影響一個人的認知,他們的研究因而受到醫學界的注目。
研究人員將36名參與實驗的婦女分成三組:第一組在為期四週的實驗期間每天攝食含有多種益生菌的優格;第二組雖然也吃看起來、嚐起來像優格的乳製品,但這種乳製品未含任何益生菌;第三組則沒吃任何特別的食物。在研究之初,每位受試者都接受功能性的大腦磁振造影(fMRI),四週後再做一次。fMRI並非顯現腦部結構,研究人員除了被動觀察腦部在某一個時間點的活動,也可使之成為主動式工具,得到即時神經回饋。以神經學的術語來說,腦部活動可以「興奮度」(excitability)來評估,看腦部對環境刺激或改變會有什麼程度的反應。
在實驗進行四週後,研究人員給受試者看一些影像(人憤怒或受到驚嚇的表情),以誘發她們的情緒反應。在進行即時神經回饋時,研究人員發現第一組婦女(每天吃含有多種益生菌的優格)在情緒反應期間,腦島(insula)和體覺皮質(omatosensory cortex)的興奮度較低。腦島會處理、整合來自內臟的感覺(如腸胃的感覺)。這些婦女大腦網絡中與處理情緒、認知與感覺的相關部位活動也比較少。反之,其他兩組的婦女,相關腦部網絡興奮度較高,顯示她們的情緒受到的影響比較大。
研究人員也掃描這些婦女沒受影像刺激的腦部活動,發現每天從優格攝食益生菌的婦女腦幹某個重要區域,跟與認知有關的前額葉皮質區,出現較強的連結,而沒吃特別食物那一組則跟腦部有關情緒與感覺的區域,出現較強的連結。至於吃未含益生菌的優格那組,結果則介於上述兩組之間。
這項研究中的資深作者邁爾(Emeran Mayer)教授是醫學、生理學和精神醫學的專家,他在報告中提出這樣的建議:「來自腸道的訊號可以傳送到腦部,而飲食改變的結果證實我們可用新的策略來防治消化、精神和神經性的病症。」
邁爾在結論強調:「目前已有許多研究顯示,我們可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組成及其產物,也就是透過高纖蔬菜的攝食來改善腸道微生物群或生態。愛吃碳水化合物和不良脂肪的西式飲食的人,腸道比較不健康……我們已知腸道生態不只會影響我們的代謝,也會影響大腦功能。」最近我曾在一場研討會與邁爾教授提到他的研究,讚揚他的發現。邁爾教授謙虛地說,有這樣的結果固然令人振奮,但他們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沒想到腸道生態的改變竟會影響到大腦接受負面訊息或刺激的反應。這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好消息,因為這代表只要我們好好選擇食物,悉心餵養腸道細菌,就能增進大腦功能,改善情緒障礙。
腸腦是會雙向溝通的
雖然腸道與腦部的關連是新的醫學概念,我們可別忘了大腦也會讓腸道受害。精神壓力與焦慮會使腸漏症變得嚴重,破壞腸道細菌生態,造成更進一步的發炎,接著反過來危害大腦,形成惡性循環。
近來已有許多科學家針對HPA軸(即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的回饋控制系統)進行研究。廣義來說,如果受到壓力,HPA軸就會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腎上腺皮質醇就是身體因應壓力最重要的荷爾蒙。腎上腺是三角形的內分泌腺體,位於腎臟上方,因以為名。我們在危急時刻,不管是要和敵人決一死戰或是拔腿快跑,腎上腺皮質醇就會促成這樣的本能生理反應。腎上腺皮質醇雖然可在危急時助我們一臂之力,然而過猶不及:腎上腺皮質醇過高,可能引發許多問題,包括憂鬱症與阿茲海默症。
腎上腺皮質醇太高,腸道也會遭殃。
首先,腸道細菌生態會出現不良變化。其次,皮質醇會使細胞分泌有害的化合物,使腸漏症變得嚴重。已有多項研究證實,細胞分泌的腫瘤壞死因子–α等會破壞腸道內膜。第三,皮質醇也會促使免疫細胞製造更多會引發發炎的化合物。這些細胞激素會造成腸道發炎,使腸漏變得嚴重,給予大腦不良刺激,讓人容易出現情緒障礙。
雖然你也許早就聽說壓力會讓人腸胃不適,甚至造成腸胃疾病,但我們現在已可從科學證據了解這是怎麼發生的。
根據研究,慢性壓力要比緊急情況更容易造成腸漏症和發炎。我們也從中得知,控制身體壓力反應的主要是腸道細菌。2004年,日本研究人員在《生理學期刊》發表報告,詳述壓力對無菌鼠的影響。他們發現,這些老鼠在壓力之下,HPA軸會出現過度反應,使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造成破壞。好消息是,只要給這些老鼠吃嬰兒型比菲德氏菌,情況就可逆轉。原來控制人類壓力反應的是腸道細菌,而不是我們的大腦。
(原文刊載於大衛.博瑪特、克莉絲汀.羅伯格Kristin Loberg《無麩質飲食,打造健康腦!》一書/天下文化出版)
專欄介紹:
天下文化自1982年以來已走過30個年頭,持續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理念,至今已出版超過兩千種書,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學、健康等領域。這些書都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
更多內容請至【天下文化官網】/【天下文化臉書】/【天下文化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