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太長期從事手工工作,最近而會在夜間覺得手腕部麻痛而甚至痛醒起來,且發作的頻率越來越密集,回想這半年來,掌側的第一、第二、第三指和第四指的半側偶而出現麻木、刺痛、針刺、灼熱和疼痛,起初並不在意,但疼痛和刺痛症狀日漸嚴重,才去就醫,醫師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經過神經檢查和肌電圖後,醫師建議情況已較為嚴重,需要手術治療,讓張太太十分緊張徬徨。
到底腕隧道症候群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手部具有骨骼、肌腱、韌帶和關節,共同完成許多運動和感覺功能,對生活和工作都很重要。腕隧道由腕部骨骼及腕部橫韌帶,形成一個狹窄通道,支配手部感覺的神經包括橈神經、正中神經和尺神經之分支,而正中神經從其中經過,當腕隧道變狹窄或神經發炎腫大時,即會受到壓迫,引起手掌麻木現象,嚴重者會出現肌肉萎縮,臨床通稱為腕隧道症候群。
臨床上引起腕隧道症候群的病因包括老化、手部長期重覆動作、打電腦長期壓迫腕部、長期腕部彎曲或伸展動作如長程騎自行車等,腕部骨折或創傷,都可能造成結構退化變狹窄;懷孕婦女體液滯留,使腕隧道內組織腫脹;局部痛風石或腫瘤,也可能會壓迫正中神經。
病患在早期可能經常出現甩手動作或按摩來改善麻痛,但情況會逐漸惡化、肌力變弱,疼痛加劇而在夜間痛醒,嚴重者會掉落手中物品,造成失能和無法工作,此時已較為嚴重,表示可能神經受損,太晚才施行治療可能未能完全復原,因此早期診治腕隧道症候群,對於疾病預後相當重要。
在診斷上可採用神經傳導速度檢查和肌電圖檢查來協助,尤其針對有輕微症狀和風險因子的病患,可採用此類檢查及早診治。
防治腕隧道症候群,首重改善日常工作和生活動作,避免讓腕隧道壓迫到正中神經,例如避免腕部向手背或掌側長期彎曲、伸展或扭轉,需打電腦者可在前臂處置放一個軟墊,使腕隧道不會直接受到壓迫;減少過多重覆動作或減緩動作,減輕提握物品重量,以免使用代償肌肉抓握物品而引起肌肉疲勞。穿用輔具、藥物治療和腕部肌力訓練,都有助於改善症狀。
但應注意觀察病情變化,若經保守治療未見改善,應及早評估是否應施行手術,以免造成神經永久性受損和失能。施行手術前,應先諮詢醫師,建立正確診斷,依病情選用合適手術。術後更應及早從事復健,才有助於改善腕部功能。
(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