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老年人擁有健康的身體,讓生活更有尊嚴、更快樂,運動當然扮演著重要角色。不過,總會面臨體力變差、腳力衰退的時刻,但在不外出或不從事任何活動的情況下,即使在家中也需要走動,因為步行是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
若因為下肢機能老化、骨折、肌肉病變或神經病變等情形,使得行走能力減低甚或無法行走,這時候,利用各種行動輔具,就可以讓老人家自由移動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同時也能減少體力上的負擔與疲勞的產生。
目前行動輔具依照老年人的行動體能狀況與患病情況,有扶手、手杖、枴杖、助行器、四腳枴、手推車、輪椅、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等各種類型。可依受照顧者的實際身體狀況與需求進行選擇。
扶手
扶手是在各種空間或設備最常使用的安全輔具,因為當老人家的下肢開始出現無力現象時,就容易發生跌倒等危險,而各式的安全扶手都可以適時提供受照顧者支撐,協助受照顧者能自己行動。
• 三段式輕鬆起身扶手
輔具功能:
1. 具備三段不同高低的扶手設計,可置於玄關、臥室床邊、座椅或馬桶旁等等,讓受照顧者在不同狀況時的起身或坐下有所依靠。
2. 握把採用柔軟易握素材,起身更輕鬆。底部採用U型設計,並加裝止滑墊,安全可靠。
※ 適用對象:銀髮族、雙腳肌力較不足但手部尚有力者。
(樂齡網提供)
• 攜帶式床用扶手
輔具功能:
1. 輕巧,附有提袋可裝入旅行箱中,無論是外出旅行或須至醫院,可輕易提供受照顧者有所支撐。
2. 扶手附有床邊雜物收納袋,可將雜物收納在床邊,取用容易。
※ 適用對象:銀髮族、 手部尚有力者。
(樂齡網提供)
枴杖
枴杖有分各種類型,可依照受照顧者的身體需求進行選擇。
• 一般枴杖
輔具功能:
1. 協助可自行行走者,提供支撐和平衡。
2. 避免走路不穩跌倒。
※ 適用對象:可自行行走,但平衡感或協調性較差者、巴金森氏症患者。
(作者提供)
• 腋下枴
輔具功能:
1. 行走時身體的重量以腋下附近及手握處支撐,能減少下肢約百分之七十五的負重。
2. 穩定度中等,手腕關節受傷者不適用。
※ 適用對象:上肢至少單側功能正常及下肢至少單側有承重的能力、中風偏癱、下肢骨折、協調性沒那麼好容易跌倒的老人家、巴金森式症、小兒麻痺等。
(作者提供)
• 前臂枴
輔具功能:
1. 前臂套能卡住前臂,以手腕支撐為主,前臂支撐為輔。
2. 穩定性優於手杖,較腋下枴輕便靈活且使用方便。
※ 適用對象:下肢骨折者、協調性較差的老人家及小兒麻痺症患者等。
(作者提供)
• 四腳手杖
輔具功能:
1. 底面積較大。
2. 支持性與穩定性較一般枴杖佳。
※ 適用對象:中風病人復健初期、輔具使用剛由助行器轉為手杖者、可自行行走,但使用一般手杖難以平衡者。
(作者提供)
選擇手杖三原則
• 拄手杖時,手要能微彎呈150度。
• 請使用者本人親自去試用,或選擇可以彈性調整的枴杖。
• 手杖的長度為自己穿上鞋時,雙手自然下垂,握把在手腕的位置。
枴杖使用注意事項
• 手杖或枴杖底部,須有防滑橡膠。
• 不可隨意調整手杖或枴杖的高度或長度,以免影響步行的穩定和步態。
• 確認手杖或枴杖各接頭的卡榫已固定在正確的位置上。
• 避免穿著易脫落的拖鞋或便鞋。
• 行進間要眼看前方,保持身體姿勢的正確,避免因不正確的步態或姿勢導致絆倒。
• 使用腋下枴時應在手握柄處施力,不可用腋窩頂住腋下平台來承重,尤其在上下樓梯時,易造成腋窩的壓迫致使臂神經叢受傷。
• 使用枴杖時上臂須夾緊,方便控制身體重心,而手腕應保持伸展。
• 手杖、枴杖的著地點以一階為限,不可距離腳掌過遠,避免身體前傾,造成姿勢不正確甚而失去重心控制跌倒。
(資料參考: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
(原文刊載於朱偉仁《不需要一個人獨自承擔》/大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