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的發生率大約每千人中有8-10位,其中約1/4到1/3的幼兒,在一歲時會出現症狀。若以內政部2015年所統計,全年有21萬新生人口計算,也就是每一年裡台灣會有約2000名先天性心臟病病童出生,這樣的數字其實是不算少。先天性心臟病的原因,未能清楚的證實,如果孕婦有糖尿病、酗酒及高齡初產婦,也可能是造成先天性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但約有近90%的原因不是十分明瞭,與許多因素有關,只能歸咎於多發性的因素:
• 可能與基因或與母胎裡的環境有關
譬如第21對染色體的異常佔45%,單一基因的變體與胎內環境因素佔3%;例如孕婦若在孕期前3個月裡感染德國麻疹,初生兒易有肺動脈瓣狹窄、開放性動脈導管,以及其他畸形,原因或許和濾過性病毒感染有關。
• 藥物也可能招致先天性心臟疾病
胚胎生長的過程中,心臟發育的時間約在受孕後3-6周,此時某些藥物對於胎兒的心臟發育具有極大風險,而造成先天性心臟病,例如鋰鹽(Lithium)與葉酸拮抗劑,憂鬱症常使用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等。
1. 鋰鹽
上市時間已超過30年,主要的作用為情緒穩定劑。依據1970年代225個嬰兒的案例報告中,母親在懷孕過程中有服用鋰鹽者,有25位嬰兒發生先天性異常,18位有心血管缺損,而6位出現Ebstein 畸形症(亦即三尖瓣瓣膜異常凹陷,形成三尖瓣瓣膜迴流的症狀)。但近期研究發現,這個數據可能高估了鋰鹽導致畸胎的發生率,在懷孕8周後有治療上的需求,並經醫師評估用藥的風險後,仍然是可考慮使用的。
2. 葉酸
是水溶性維他命,與懷孕期間胎兒的成長有關,缺乏葉酸可能造成先天性異常,包括神經管缺損、先天性心臟病……等問題。會引起這樣問題的藥品分為兩類,一為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dihydrofolate reductase inhibitors),如抗生素trimethoprim及化療藥methotrexate;二為影響葉酸代謝的藥品,主要是抗癲癇藥,如phenytoin、carbamazepine、valproic acid及phenobarbital。因此女性如要準備懷孕,應諮詢心臟科醫師與藥師,詳細檢視目前用藥,如有疑慮藥品可與原處方醫師及婦產科醫師討論,看看是否可進行調整,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影響疾病控制。
• 心雜音
小兒心臟科門診中,原來可能只是帶來打疫苗的新生兒,經過醫師聽診發現有心雜音時,當醫師說:「小寶寶可能罹患先天性心臟病,需要再做進一步檢查。」父母往往會頓時陷入愁雲慘霧中。
心雜音在嬰幼期是極常見的症狀,大多數嬰兒的心雜音會隨著漸漸長大而自動消失,少部分嬰兒的心雜音則可能因心室中隔缺損所引起,若缺損的狀況不嚴重,多數會在日後自動密合,小朋友只需定期回診、做心臟超音波追蹤檢查,甚至不用限制其活動及特別的治療。
若一旦確定這小嬰兒有心臟病,臨床上經常發現媽媽往往成為這整個家族責怪的對象,或者父母親相互指責對方家族,是不是有基因缺陷卻不敢事先告知故意隱瞞。其實這些都是不應該也是不必要的;相反的,父母親甚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所有家屬,都應該共同面對問題,充分與醫師合作,才能使病嬰獲得最好與最適當的治療。
(本文作者為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原文刊載於魏崢《知心》/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