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新北市一名45歲的蔡姓男子長期照顧患有精神病的妹妹,由於壓力沉重,竟在留下遺書後,親手掐死妹妹,並吞服老鼠藥自盡。消息傳出,鄰里間議論紛紛,難以相信大家眼中的「古意人」會下此毒手。
案例二
高雄市一名55歲的吳姓女子長期照顧重度智障的妹妹,疑因心力交瘁,帶著妹妹在車內燒炭自殺。所幸路人即時發現報警救出兩人。據該女子丈夫表示,她平常很疼愛妹妹,對其居然做出傻事感到不解。
案例三
桃園市一名79歲的張姓老婦長期照顧中風臥床的丈夫,彼此雖感情不錯,但在感到倦怠和不捨先生繼續受病痛折磨下,竟以菜刀猛砍丈夫頭部14刀致死。警方獲報到場將她逮捕,訊後依殺人罪嫌送辦。
近年來社會頻傳家屬因不堪負荷,迫於無奈,最後以激烈手段結束受顧身心障礙者生命,甚至想說黃泉路上可以相伴,自己也跟著尋短的悲劇,同歸於盡的做法,令人聞之除感到詫異外,也覺得遺憾。
其實國內遭遇類似困境者不在少數。根據一項線上調查發現,超過三成(31.7%)的民眾,家中有失能或身心障礙需要照顧的對象,其中高達五成(56%)以上的人,曾因照顧家人而影響工作,更有照顧者因此處於「貧困」、「精神壓力陡升」的風險,進而掉入絕望深淵。
專家指出,照顧身心障礙者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工作。當事者常因生活重心擺在失能的親人身上,忽略了本身的需求,而情緒往往也跟著對方的病情起伏。若習慣隱忍,不願意開口求援,常陷入憂鬱而不自覺。往後碰到問題,容易出現偏激反應或嚴重失常行為。
想要防患於未然,避免上述情事發生,照顧者不妨參考以下建議:
• 端正認知:照顧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瓶頸和限制,當下感到自責、內疚在所難免,但要明白凡事不可能完美,只要盡力而為就好。
• 分工合作:勿將照顧責任集中在某人身上,家庭成員儘量都要能夠參與,可透過定期討論檢視分擔的工作與角色,評估有無需調整。
• 妥善安排:將例行事務做好規劃,依本末先後、輕重緩急製作清單,並擬訂特殊狀況如何解決的方法與配套措施,供作提醒、參考用。
• 熟悉權益:政府與社福團體有提供協助(如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借用等),適度運用可減輕負擔,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
• 充實知能:部分社福機構會結合醫院等單位辦理研習活動,藉由專業人員的指導和過來人的經驗傳承,可吸取新知和提升照顧技巧。
• 尋求慰藉:加入坊間成立的支持性團體,透過成員相互分享和打氣可解悶。另外,也可以求助心理衛生專業或撥打諮詢專線找人聊聊。
• 關照自己:儘量均衡飲食與睡眠足夠,且撥出時間透透氣,比方說運動、聽音樂、外出踏青、做SPA或找朋友吃飯,只要能放鬆都行。
• 提高警覺:若出現情緒低落、凡事提不起興致、失眠、食慾改變、動作遲緩、自殺意念及無法專注等,且超過兩周,應儘速就醫診治。
照顧身心障礙的家人需長時間勞心勞力,唯有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懂得善用相關資源,並摒除自哀自憐的悲觀想法,相信這條路才能走的長遠與有品質。
(圖/Shutterstock Creativa Images;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