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僅為情境配圖)
提起「音樂神童」莫札特(Mozart),相信鮮少有人不認識。這位曠世奇才雖英年早逝,但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魔笛、費加洛的婚禮與小星星變奏曲等,至今仍廣為流傳。值得注意的是,其著作的動人樂曲,不光是可以陶冶性情,就連在醫學上也能有所貢獻。
以往文獻證實,聆聽古典音樂,特別是莫札特的曲子,可讓腦部前額葉血流量增加,發揮放鬆與提升腦機能的作用,也因此被應用在睡眠失調、中風等疾患的輔助治療。而一份近期發表在國外期刊「癲癇」(Seizure)的報告指出,其還能改善兒童癲癇,減少發作的頻率。
該研究由服務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及蘇格蘭格拉斯哥皇家兒童醫院的兒科醫師伊麗莎‧吉羅斯(Eliza Grylls)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招募到45位年齡介於2至18歲且患有癲癇症的孩子,並針對他們進行實驗,目的在瞭解聆聽莫札特創作的音樂,是否能對抗癲癇發作。
過程中,所有人皆需接受腦波檢查(Electroencephalogram;EEG),記錄「聽音樂前」、「聽音樂時」、「聽完音樂後」等三個階段大腦神經細胞產生的電位變化,也就是所謂的「腦電圖」,每個階段均5分鐘。
至於要實驗的音樂,主要是莫札特編寫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而作為對照的音樂,則請家長依照子女的偏好挑選,最後確定8歲以下為「天線寶寶之歌」(Teletubbies Say "Eh-oh"),8到10歲為英國知名組合「歌唱壺」(Singing Kettle)的「Eelly-Ally-O」,更大的孩子為英國搖滾天團「霸子」(Busted)的暢銷單曲「Year 3000」。
分析顯示,這些孩童在聽莫札特的音樂時,腦內神經細胞異常放電的頻率居然大幅縮減,至於聽其他音樂就無具體變化。研究者表示,詳細原因仍有待探討,但可以確定的是,這部雙鋼琴奏鳴曲中獨特的旋律和節奏足以影響腦電波活動,對兒童癲癇治療有加分效果。
其實幾年前,國內的高雄醫大也曾有類似的研究,當時58位年齡在17歲以下的癲癇病童接受音樂治療,結果有47人在第一階段研究測試中反應顯著。他們聆聽莫札特的雙鋼琴奏鳴曲後立即檢測腦波,結果發現腦中央及全腦異常放電頻率平均減少3成。
後續針對18位病童進行為期6個月的測試,每晚入睡前聽1次,結果放電量降低70%。而針對11位頑性癲癇(兩種藥物控制仍每月有1次抽筋發作)病童的測試,最後有8位發作次數降低50%。
根據臨床觀察,約有三成的癲癇病童即使規律服藥仍會發作,雖然莫札特的雙鋼琴奏鳴曲無法取代藥物,但專家建議若能於正規治療外,搭配相關的音樂處遇,相信在潛移默化下,有助病情的穩定。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