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然食物中獲取人體所需營養,仍然是王道,或購買食用營養補充品之前,請記得選擇有信譽的店家、確實有生理機能上的需求、了解正確食用劑量、了解是否有與食品和藥物的交互作用。
聽著直銷、地下電台急切地放送各種營養補充品不吃不行的訴求,老一輩爺爺奶奶們聽著覺得不買不行,認為多退少補,有吃就會有加分,然而現代人依靠營養補充品湊齊一副健康牌的期望背後,可能存在許多被忽視的問題,甚至期望中的「助攻」還反倒成了絆腳石。
「我們不應該期待從營養補充品中得到什麼,因為我們還沒有任何明確的證據證明它們是有益的,消費者應當對自己可能處於危險之中保持警惕。」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S.布瑞恩.奧斯汀教授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採訪時如此表示。但話雖這樣講,據估計全球每年產值可高達370億美元。
美國食藥署將營養補充品定義為「旨在為飲食添加更多營養價值」的產品,只有當被證明會造成嚴重危害、不安全時,才會將其列為藥物監管,《2003~2006年美國全國健康和營養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50%美國人以及70%71歲以上的美國人會把這些營養補充品買來吃;其中有33%是維生素、礦物質。
許多營養補充品吃多其實無效,消費者接收到各種排山倒海般的廣告信息時,許多不明營養補充品不會明確地說明服用劑量,也沒有說明潛在的藥物抑制作用,因此很可能會導致營養品攝取劑量過高等潛在問題。
2016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即表示,2004~2013年美國每年有23005人因為不當攝取營養補充品產生了身體不良反應而掛急診室,以過去的20年美國中毒控制中心27.5萬份報告則顯示,平均幾乎每24分鐘就有1人對營養補充品產生身體的不良反應,2002~2013年產生不良反應的年平均比例從每10萬人3.5病例上升到了9.3,增加了166%。
近期《內科年鑑》一篇文章回顧了27項關於維生素的實驗,共涉及40多萬參與者,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服用維生素的人群並不會比沒有服用維生素的人群活得更久,過去也有研究指出許多受歡迎的營養補充品若無端地大量攝取,可能會造成傷害,如針對男性煙癮者的長期研究發現,經常服用維生素A的人患肺癌的機率更大。
圖/吃營養補充品之前,先確認身體是否真的需要這些額外的補給;取自食力。
因此當面對各種營養補充廣告,讓你感覺自己也想來「多退少補」一下時,謹記從天然食物中獲取人體所需營養仍然是王道,即便確實有生理機能上的需求,也請:
1. 選擇有信譽的店家。
2. 產品具有明確的食品成分標示。
3. 了解正確食用劑量及時間點,多食無益。
4. 確認是否有與食品和藥物的交互作用,或欲長期大量食用前與醫事人員先做討論。
•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食力網站,原標題為〈營養補充品 吃了就是「白吃」!?〉)
專欄介紹:
食力於2015年10月正式開台。創辦團隊是一群媒體工作以及對食品科學與知識推廣有熱情的人。我們要重新建構民眾對食的信任,把過去被恐嚇、被誤解、被斷章取義的食品安全事件,用正確、知識與理性的角度,提供給閱聽大眾,讓「事實」能真正被看見。「報真導正」四個字,我們所寫,我們負責,更希望你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