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食物,還有幾種食物也是抗發炎的狠角色。在這裡,我們會告訴你它們是何方神聖,怎麼樣幫助我們預防或降低發炎反應,以及會出現在哪些食物中。
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被視為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因為我們的身體無法自行製造它們,必須靠飲食獲取。它們是一種不飽和油脂—好油脂—說的更精準一點,它們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意思是它有好幾個不飽和的碳鍵)。omega-3脂肪酸是構成你細胞膜的重要成分,而細胞膜又是生成激素的重要調節者,這些激素可調控凝血和發炎的狀態。研究發現,它們可降低許多系統性疾病的發生率和症狀,例如心臟疾病、攝護腺癌、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其他許多疾病。
那麼omega-3脂肪酸到底是怎麼辦到這全部的神奇事蹟,更重要的是,它們又是怎麼降低發炎反應的?這個答案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明清楚。目前的研究成果顯示,脂肪酸似乎可負向調節(downregulate)發炎路徑上某些重要分子的表現— 也就是說,它們會從細胞層次降低發炎啟動子(promoter)的生成量,進而降低身體的整體發炎狀態。
不論這些研究是從個體或是細胞的角度去探討omega-3脂肪酸對發炎反應的影響,都發現它可以降低與發炎反應相關的指標。甚至還有部分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可透過減少發炎反應達到止痛的效果,而且其效果還與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止痛藥,或用於頸、背部慢性疼痛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如 Aleve 和阿斯匹靈)不相上下。儘管至今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尚未達成共識,但我們可以說omega-3脂肪酸確實比較容易將人體導向抗發炎的狀態。
那麼為什麼並非人人都推薦大家從營養補充劑攝取這些脂肪酸?
嗯,主要還是因為這方面的資訊仍缺乏充分的科學證據,而且醫學界對這方面的資訊也格外嚴謹。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證據證明這方面的功效,以確保它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傷害,或只會對人體造成微乎其微的傷害。
相較於其他研究主題,目前學界對omega-3脂肪酸的研究還相對較少,特別是在它對骨骼肌肉病症和術後恢復的影響方面。有幾個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為受試者的研究發現,使用omega-3補充劑的病人,對止痛藥的需求量有下降。但,另外幾個以一般退化性關節炎和術後病人為受試者的研究卻發現, 服用omega-3脂肪酸對他們的幫助不大。
再來我們要談到的是,如果就理論來說omega-3脂肪酸對人體有益,那麼我們不建議大量補充它們的理由又是什麼?因為它們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已有研究指出,攝取omega-3脂肪酸會降低血小板凝集;而過去這也讓大家擔心食用者的凝血能力會因此降低,進而增加出血風險。
不過最近的幾個研究指出,使用omega-3脂肪酸並不會增加出血的風險,也不會對心臟手術造成任何安全的疑慮,但目前尚無針對骨外科手術做的研究數據。基於這一點,你在補充這類營養素時,務必和你的執刀醫師談談,徵詢他們的意見。簡單來說,學界對omega-3脂肪酸的功效還未有定論,但它們有機會成為你養傷的助力。
圖/海鮮是獲取omega-3脂肪酸很好的食物來源。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Terje Sollie
你可以在哪裡找到這些有益健康的靈丹妙藥呢?
你可以在海鮮裡找到海洋性omega-3脂肪酸。
下列海鮮都是很棒的omega-3脂肪酸來源,但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絕非只有它們:
鯖魚 每 3 盎司約含 4,107 毫克
鮭魚 每 6 盎司約含 4,023 毫克
鱈魚肝油 每湯匙約含 2,664 毫克
鯡魚 每 6盎司魚片約含 3,181 毫克
牡蠣 每 6 顆生牡蠣約含 565 毫克
富含非海洋性 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也不少,而且也很方便取得:
亞麻籽 每湯匙約含 2,338 毫克
奇亞籽 每盎司約含 4,915 毫克
核桃 每盎司約含 2,542 毫克
大豆 每半杯約含 1,241 毫克
富含omega-3的食物很多元,只要你飲食均衡,多半可以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omega-3脂肪酸。然而,如果你是個挑食的人,不太會吃含有這個營養素的天然食物,那麼你或許就要考慮用補充劑的形式攝取omega-3脂肪酸。就跟你服用任何藥物或飲食一樣,在你攝取這類補充劑前,一定也要和你的醫師詳談,因為他們最了解你的傷勢和病史。問問他們,在飲食中加入omega-3脂肪酸補充劑,會對你帶來怎樣的好處和風險。
大部分的健康機構都認為,每天補充250到500毫克之間的EPA和DHA就足夠了。攝取omega-3脂肪酸雖然可能有益健康,且沒什麼風險,但攝取過量還是有機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所以如果你有出血方面的問題,就需要特別監控這項營養素的攝取量。
(本文作者為骨外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芝加哥若許大學醫學中心助理教授、骨科住院醫師;原文刊載於羅伯特‧F‧拉普雷德、盧克‧歐布萊恩、豪爾赫‧查拉、 尼古拉斯‧I‧肯尼迪《膝關節修復全書:慢性膝蓋痛‧退化性關節炎‧十字韌帶撕裂,25種常見膝蓋問題的修復照護指南》/采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