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Omicron病毒用唾液PCR更準,台灣為何還在「戳鼻子」? | 健康遠見
Omicron

Omicron病毒用唾液PCR更準,台灣為何還在「戳鼻子」?

若是自閉症很難鼻咽採檢
Omicron病毒用唾液PCR更準,台灣為何還在「戳鼻子」? 圖/吐口水和戳鼻子,自然是唾液PCR比鼻咽採檢更令人感到舒服。池孟諭攝。

吐口水和戳鼻子,自然是唾液PCR比鼻咽採檢更令人感到舒服。但在台灣不流行唾液PCR,主要是有更多社會因素要考量,其中一項是普篩的急迫性。 

在Omicron高傳播、低重症的特性下,全球逐步邁向解封,台灣也不例外。近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便宣布,將於今年下半年,逐步完成解封。

「大解封」也意味著如何在逐步與病毒共存的同時,還能降低社區群聚風險、舒緩醫療系統的負擔,便需仰賴民眾自律、高頻次的篩檢。

篩檢不難,但痛苦的是,無論是PCR或抗原快篩,但凡遇到採檢,民眾就必須得忍受「戳鼻子」之苦,將異物深入鼻腔深處,產生的異物感與不舒適,不僅讓許多人對篩檢心生恐懼,更萌生逃避篩檢的念頭。

但凡遇到採檢,民眾就必須得忍受「戳鼻子」之苦,將異物深入鼻腔深處,產生的異物感與不舒適。取自Unsplash by Mufid Majnun。圖/但凡遇到採檢,民眾就必須得忍受「戳鼻子」之苦,將異物深入鼻腔深處,產生的異物感與不舒適。取自Unsplash by Mufid Majnun。

台灣唾液篩檢不普及的關鍵 

事實上,「戳鼻子」並非檢驗新冠的唯一方式。早自2020年下半年,美國便已通過唾液篩檢的緊急使用授權(EUA),更指出唾液篩檢的準確率並不遜於鼻咽篩檢;近來隨著全球逐步解封,各國更紛紛將唾液篩檢,視作常規的篩檢機制之一。

不僅如此,近來來自美國一個跨中心的病毒合作研究更發現,在感染Omicron初期時,病毒在唾液中達到最高量的時間點,明顯早於在鼻咽中。顯見,在面對Omicron時,唾液篩檢甚至有不輸鼻咽採檢的優勢。

然而,奇怪的是,自疫情爆發至今,台灣仍未普及唾液篩檢的相關產品,不論是出入境或醫院陪病,皆以鼻咽PCR為主。唾液篩檢究竟「卡」在哪?《遠見》從操作面、醫院面、政策面切入,盤點唾液篩檢在台推行的三大門檻。

門檻一:唾液品質變數多,前處理成本高昂

首先,是從實務上來說,唾液篩檢的精準度,未必比得上鼻咽篩檢。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不論唾液或鼻咽的PCR檢測,其檢測原理皆相同,都是透過檢測分泌物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核酸。

然而,當使用鼻咽檢測時,因為是由醫護人員協助採集,無論是採檢部位、操作方式,都會有較高的準確性;相對而言,唾液採檢雖然可以自行完成,但卻容易因採檢過程的疏漏,如設備操作錯誤、採集口水量不足等,而降低檢測正確性。

「唾液PCR的前處理很麻煩,」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則表示,口水中可能含有許多雜質,包括食物殘渣、痰垢、細菌,都有可能影響唾液檢體的品質,也會提高檢驗人員在前處理的難度。

衛服部食藥署簡任技正林欣慧進一步指出,若想推行家用唾液篩檢,如何從家戶將檢體送往檢測單位,又是另一個挑戰。

她解釋,目前市面上,尚缺乏家用唾液快篩產品,若涉及唾液檢體的處理,和唾液檢測器的使用,都需專業醫護人員的操作。倘若疾管署(CDC)決議普及唾液篩檢,載送唾液檢體的風險與機制,將會是新的公衛課題。

「唾液PCR的前處理很麻煩,」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則表示,口水中可能含有許多雜質,包括食物殘渣、痰垢、細菌,都有可能影響唾液檢體的品質,也會提高檢驗人員在前處理的難度。取自shutterstock。圖/「唾液PCR的前處理很麻煩,」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則表示,口水中可能含有許多雜質,包括食物殘渣、痰垢、細菌,都有可能影響唾液檢體的品質,也會提高檢驗人員在前處理的難度。取自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陳時中談國產疫苗:「韓國現在贏台灣,我感觸很深」

門檻二:現有SOP穩定,新投入唾液採檢成本高。

若退而求其次,讓唾液篩檢僅在醫院篩檢時使用,是否可行?關鍵則是卡在各醫院的成本。

曾負責部立桃園醫院PCR檢驗的醫師曾建福指出,短期內,唾液篩檢無法取代鼻咽篩檢,有兩大原因。

其一,是醫院內已建立成熟的PCR採檢流程。自疫情爆發以來,各醫院為了防堵院內感染,已摸索出一套人力、採檢能量的配置方式。此刻,若要重新引進唾液PCR,不論是醫護人力的訓練,還是儀器設備的排整,都需要重新配置,這對醫院來說,將是不小的時間成本。

唾液篩檢所費不貲

除此之外,曾建福也透露,目前唾液篩檢的費用之所以居高不下,其實在於唾液檢測儀器的「晶片」尚未進入規模經濟,因此市場上仍所費不貲。

唾液PCR儀器製造商之一的富佳生技董事長廖本揚就曾指出,為了處理唾液的複雜成分,富佳除了需打造特殊的「生物晶片」移動檢體,還需加入AI協助儀器判讀。

因此,考量到高昂的時間、經濟成本,各醫院對將鼻咽採檢調整為唾液採檢,仍持保留態度。

門檻三:缺乏大量篩檢急迫性,中央靜觀其變 

不過,若抽絲剝繭比較唾液、鼻咽的篩檢特性,就不難發現,台灣之所以遲遲未推廣唾液PCR上路,最終關鍵仍在於缺乏急迫性。

事實上,鼻咽PCR、唾液PCR間的優劣分明——鼻咽PCR精準度高,但採檢時需投入較多醫護人力,且被採檢者容易感到不適;唾液PCR無侵入不適感,也能減少醫護投入,但實際精準度卻難以估測。

也因此,只有當面臨到PCR需求大增、醫護人手緊缺時,唾液篩檢才會以「救援投手」的身分,進入防疫體系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去年(2021)五月疫情緊繃之際,因應短期內爆發大量入境確診者,桃園機場便曾啟用唾液篩檢,一方面加快民眾入境速度,另一方面,也讓機組人員不需忍受在短期內多次戳鼻子之苦。

延伸閱讀

香港怎麼了?曾經的新冠肺炎防疫模範生,為何至今會如此嚴重?

林欣慧也分析,台灣當前並沒有使用唾液篩檢的急迫性。

作為對比,她指出,美國因為地廣人稀,採檢地點不足,因此民眾透過居家採集唾液,再由專車將檢體送往檢驗單位,有其需求性;其他推行唾液PCR產品的國家,也幾乎都面對到短期內需採檢大量確診者的情境。

莊人祥回應,中央沒有禁止各醫院不准使用唾液PCR,各單位仍能自行決定。但從指揮中心的觀點來說,目前鼻咽採檢仍就是防疫的「黃金標準」,能最精準的確認檢體是否含有病毒,若未來真有推行唾液篩檢的情境,也還會再責請專家小組開會議決。

總之,在疫情穩定,篩檢量能充足的現況下,台灣尚無施行唾液採檢的條件,想出境、陪病而不需要戳鼻子,恐怕還得再等等。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