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台灣有高達1/4的成人有失眠問題,更有大約1/10的成人為慢性失眠所苦。「睡眠商機」便因而崛起,成為科技市場的新寵。然而市面上宣稱可以改善失眠的產品,要如何鑑別哪些是真正有科學的依據呢?
失眠是一種睡眠障礙,舉凡入睡困難(指超過30分鐘還睡不著,不需要特別計時,感覺躺了一陣子還沒睡著就差不多超過30分鐘了)、維持睡眠困難(像是淺眠、無法沉睡)、提早醒來,或隔天醒來仍感覺沒睡飽,甚至是「愈睡愈累」,都是失眠的型態。
失眠讓人度夜如年、無法消除疲勞,白天還會昏昏欲睡、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健康、生活、工作與社交,實在令人抓狂。
台灣每十人就有一人慢性失眠
桃園長庚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從2006年起擔任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現為該學會監事暨睡眠科技委員會主席,他表示,該學會每兩、三年就會針對20歲以上成年的國人進行大調查,發現25%有失眠問題,包括慢性失眠、急性失眠、偶發性失眠。
其中,慢性失眠(指連續超過一個月以上的失眠、每週超過三天)占調查族群的11~12%。女性的失眠比例比男性高,4、50歲為高峰期。
陳濘宏指出,大部分的失眠與生活習慣或情緒起伏有關。當作息不規律,導致生理時鐘混亂而產生睡眠障礙,就是生活習慣的問題。情緒起伏則是焦慮或憂鬱等情緒上的變化,40~50%的失眠者有這類精神上的困擾。
圖/桃園長庚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遠見資料照
助眠科技希望助人安睡
陳濘宏建議,有生理時鐘混亂問題的人,可以採用現在常見的穿戴裝置,配合運動時間及強度,記錄分析出所謂「睡眠日記」,常可發現造成失眠的緣由,再配合照光療法(後文詳述),往往都能有很大的改善。
若是情緒起伏造成睡眠障礙時,許多產品可能有幫助,例如舒眠音樂、泡腳機、放鬆軟體、交感神經放鬆錄音帶,甚至有網路線上課程,教人如何放鬆入睡。
如今隨著科學的進步,許多助眠科技產品應運而生,究竟運用了哪些科技法寶?真的有效嗎?或只是一種安慰劑呢?
助眠1: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
許多失眠的人經過檢查後,發現其實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下稱OSA)引起的。
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也曾擔任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他指出,OSA患者因為鼻口咽及呼吸道肌肉組織在睡眠時鬆弛而塌陷,部分或完全堵住呼吸道,導致睡眠期間呼吸短暫中止而引發缺氧,進而造成睡眠中斷。
圖/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林嘉謨提供
經過評估與檢查後,醫師通常會建議OSA病人使用「陽壓呼吸器」,它屬於非侵入性的醫療產品,可以導入連續性正壓來打開阻塞的氣道,維持氣道通暢,進而改善OSA的狀況。
陳濘宏說,雖然有些病人可能會戴不住,但根據戴得住的病人分享,他們在使用陽壓呼吸器一覺醒來之後,感覺到久違的好精神與頭腦清醒,「世界又回到彩色的!」
圖/陽壓呼吸器。蘇義傑攝
助眠2:止鼾技術。
睡覺時打鼾不但可能吵醒自己和同住的家人,也會影響睡眠品質。「止鼾枕」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計的。
林嘉謨表示,有一種止鼾枕內建鼾聲感測器,若偵測到使用者發出的鼾聲,就會產生震動(震動幅度可事先調控),直到使用者側睡、沒有發出鼾聲為止,才停止震動。
陳濘宏則提出另一種止鼾枕的設計,首先講求枕頭必須和肩膀厚度一樣高,頸椎才不會懸空,呼吸道比較不會受到壓迫。
再來是誘導使用者側睡,因為側睡時的呼吸道通暢度比仰睡好,打鼾聲會比較小,它的設計巧思是枕頭的中間比較高、兩邊凹下去(兩側邊緣會再提高以免頭部滑落),即可有效誘導側睡。
助眠3:照光療法。
陳濘宏表示,照光療法很方便,沒有傷害性,市面上有照光檯燈、壁燈等型式的產品。
其原理是模擬太陽光的光線,因為人們的睡眠週期是被褪黑激素所調控的,而褪黑激素又會被陽光所影響。光線照進來會抑制腦部的褪黑激素,使人醒過來。當夜晚分泌褪黑激素,大約半小時之後就會想睡覺,兩個小時後達到最高點,然後慢慢下降。
所以照光療法有醫學根據,但必須符合兩項要點:一是要有足夠的強度和照射的時間,在想要改變睡眠時間之前之或後,照射5000燭光、30分鐘,否則不一定會有效。
第二點,若是因睡眠週期引起的失眠問題,例如有些人熬夜、晚睡晚起,或是老人家早早就上床睡覺、半夜睡不著,或是往返不同國家造成時差,這些都是睡眠週期的問題。必須先和醫師討論自己是否屬於這類問題,如果是,就非常適合使用照光治療。
此外,林嘉謨提到另一種運用照光療法的助眠小夜燈或睡前照明燈,藉由特定的光波長頻譜,有的是能夠激發人體內的褪黑激素,有的則是能誘發大腦的慢波睡眠(即深度睡眠),有助提升睡意、提升睡眠品質。
助眠4:阻隔噪音。
陳濘宏指出,有些人比較淺眠,容易受環境中聲音的干擾而影響睡眠。市面上所販售的一款除噪助眠機,可以發出「白噪音」,包括可能是嗡嗡嗡、沙沙沙等規律的聲音,它不會干擾睡眠,還能中和掉外在環境的噪音,甚至是自己的打鼾聲,因而能改善睡眠品質。
助眠5:Delta波共振。
林嘉謨表示,有一種電子助眠儀器,會放射Delta波,可以引起腦部Delta波的共振來增加睡意,但都只有小型的研究,沒有經過大量的實驗,而且可能有電磁輻射的疑慮。
助眠6:發射遠紅外線。
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衛福部桃園療養院臨床研究中心主任郭博昭,是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創會發起人之一。他指出,目前市面上擁有醫療器材字號的助眠產品寥寥無幾。
一款在工研院做過研究的「能量被」,很難得擁有台灣衛福部許可之醫療器材字號,這個助眠產品植入鍺鈦複合式金屬纖維所製成,可發射出能與人體細胞產生共振頻率的遠紅外線波長,能夠蓄熱保暖、促進血液循環,進而提升睡眠品質。
圖/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衛福部桃園療養院臨床研究中心主任郭博昭。郭博昭提供
在各大醫院的睡眠中心和復健科等睡眠相關科別,這款能量被是可以開立給病人的醫療器材項目。
助眠產品六成是安慰劑?
陳濘宏提到,許多號稱能「幫助睡眠」的產品,有六成都是安慰劑效果,但睡眠醫學的多數醫師奉行:「只要沒有副作用,對失眠者有幫助,何妨一試。」
「醫療器材字號」是可靠的門道
市面上及網路上皆可看到琳瑯滿目的助眠產品或手機軟體,郭博昭特別提醒,不要相信沒有根據的商業廣告。有「醫療器材字號」的產品,方才一定會有療效的研究數據,否則它拿不到醫療器材字號。對民眾而言,這可說是一項保證。
反之,如果產品沒有醫療器材字號,就不敢保證了,「因為若有的話,業者就會去申請,不是嗎?所以不要被產品天花亂墜的說明給迷惑了,」郭博昭說。
不過郭博昭也表示,助眠科技的未來商機非常有潛力而且是可行,很令人期待,但還是要經過標準的程序才能夠得到驗證,畢竟現代醫學是一種「實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這是牢不可破的,有多少證據才能說多少話。
事實上,許多失眠案例並不是來自單一的原因,還是需要尋求專家的協助,了解個別的狀況,才會知道用哪種治療有效。
助眠科技產品畢竟是一種輔助的角色,沒有辦法靠這些器材就幫人治好失眠。而且每種助眠產品都有其設計目的、希望改善的問題,效果更是「因人而異」,需要尋求醫師進行整體的審視,針對個別型態做檢測,選擇到適合自己的產品,才能真正擺脫失眠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