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高溫近千度!從林志穎車禍看火燒車意外,急診醫授自救脫困3步驟 | 健康遠見
醫療

高溫近千度!從林志穎車禍看火燒車意外,急診醫授自救脫困3步驟

高溫近千度!從林志穎車禍看火燒車意外,急診醫授自救脫困3步驟 瞬間高溫近千度!從林志穎車禍看火燒車意外,急診醫授自救脫困3步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by Flavio Gasperini

演藝圈今(22)日驚傳火燒車意外!發生事故的是藝人林志穎,據媒體報導,他自駕特斯拉行經桃園市蘆竹區,因不明原因撞上分隔島,林志穎與在副駕駛座的兒子被民眾救出車外,特斯拉在兩人離車後旋即起火燃燒。

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在個人臉書《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中提到:身為急診醫師,常常會遇到車禍送進急診急救的個案,其中,最擔心遇到的莫過於車禍加上火燒車,這樣的組合,往往是臨床上最難處理的急症之一!

翁梓華根據媒體報導分析,特斯拉電動車起火燃燒,與汽油車相比,電動車火燒車對於人體的傷害不相上下,甚至還會更嚴重些。

根據美國消防局統計指出,火燒車大約占了總火災的16%左右,儘管占比不高,這類的車禍嚴重程度都相當高。除了車禍導致的創傷之外,火燒車可以讓局部環境瞬間達到將近攝氏1000度,若是電動車的火燒車,更需要考量到鋰電池化學液體外漏燃燒甚至可能將近1500度,再加上濃煙所造成的嗆傷與大範圍燒燙傷也是重要致死原因。

延伸閱讀

破解火災逃生迷思!濕毛巾摀口鼻、躲浴室?這些錯誤觀念恐奪命

根據1篇發表於2013年瑞典的論文統計指出,火燒車致死原因大約3分之2來自於車禍當下的撞擊創傷,但另外有3分之1的人死亡原因來自於「火」,如果細看「火」所造成的死亡,統計數據如下:

▸75%死於大範圍燒燙傷。
▸18%死於嗆傷與大範圍燒燙傷。
▸5%死於嗆傷。
▸2%死於嗆傷同時併用藥物(安眠藥)。

火燒車致死原因。取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圖/火燒車致死原因。取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比起一般車禍,火燒車的車禍脫困時間往往只有數秒鐘到1分鐘,翁梓華特別提供大家美國Arrive alive所建議的火燒車轎車脫困簡化版,請大家務必熟記:

1.立即熄火、開門開窗:

如果遇到火燒車應立即馬上熄火,並靠往路邊,火燒車最怕的就是引發引擎「回火」,嚴重者可能會一路讓火直接燒往油箱,因此首要目標就是立即熄火,而開門開窗主要是因為如果車窗緊閉,車內的氧氣基本上幾秒鐘就消耗完了,立即開窗,可以爭取逃生機會。

2.拿衣物保護身體進行脫困:

記住!火燒車現場每分每秒都很寶貴,車禍的瞬間,車體各處可能瞬間產生高溫,讓你連推開車門都有困難,這時候,想辦法用身上的衣物包著手進行脫困(直接敲擊破碎車窗或是想辦法開門)。

3.迅速離開燃燒車體維持至少30公尺遠:

火燒車請不要圍觀!誠如上述,火燒車最常見主要分成「引擎燃燒」與「油箱燃燒」,任一燃燒點都可能延燒到另一個點產生「爆炸」,根據美國指標建議,至少要維持30公尺以上的距離會比較安全,避免後續爆炸可能導致的傷害。

延伸閱讀

浴室有水最安全?消防員:火災時絕對不要躲浴室的 5 個原因

火燒轎車脫困3要點。取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圖/火燒轎車脫困3要點。取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

最後,翁梓華強調,以上3點是火燒車脫困的關鍵重點,後續才是報警、找救護車消防車來施救滅火。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本文轉載自NOW健康網站

專欄簡介:

健康數位內容第一品牌!《NOW健康》提供全方位醫療保健新知,適用於0到100歲以上。基因與生俱來,體質後天翻轉;打造長壽體質,就從《NOW健康》開始。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盡在「NOW健康」!

更多內容請至【NOW健康網站】/【NOW健康粉絲團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