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一篇「長照服務公司化 有助提升品質」社論的人非但是不懂長照,且邏輯思維問題十分嚴重,為了滿足其命題:長照服務公司化,就開始長篇大論、自說自話、錯誤百出。本文僅針對此篇社論所探討長照的論點與事實偏離所在,並不探討長照服務是否該公司化。
他的大作中問題如下:
第一:「長照提供服務的對象包括長期臥病及健康、亞健康的老人。」
觀念一開始就錯誤,長照服務法第一條就明文告知:一、長期照顧(以下稱長照):指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依其個人或其照顧者之需要,所提供之生活支持、協助、社會參與、照顧及相關之醫護服務。
很清楚,不符合此一要件「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不屬於長照對象,不是所有老人都是長照服務對象。
這與網路上一家長照服務平台業者所刊載的文章如出一轍,長照要超前部署,如果談健康老人,如何為長照超前部署?邏輯不通!
第二:「健康及亞健康的老人則由外勞、衛福部提供的長照2.0,以及安養院與養生村提供服務。」
這與前一論點一致,健康及亞健康的老人是自行購買服務,移工部分則是必須根據政府現行法令,符合申請移工者,才能申請聘僱移工,衛福部提供的長照2.0,不會提供服務給健康及亞健康的老人,除非符合長照服務法第一條要件。
圖/衛福部提供的長照2.0,不會提供服務給健康及亞健康的老人,除非符合長照服務法第一條要件。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第三:「今年政府長照預算為607億元,等於是目前400萬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每人只分配到1.5萬元。」
觀念一開始就錯誤,誤以為長照預算全來自政府所編列公務預算,事實上,從長照2.0實施以來,是採稅收制,來自稅收的財源包括遺產稅、贈與稅調整為三級累進稅率所增加的收入、菸稅調漲後所增加的收入,以及房地合一稅扣除中央統籌分配後餘額,合計四項稅目,再加上菸捐、政府預算撥充等組成長照基金。
2023年長照基金預算出爐,受惠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增加,收入成長8.4%達609.4億元,若連同特別預算等,長照經費規模明年近650億。
所以該篇社論作者觀念一開始錯,將長照服務對象視為所有高齡者,所以此處就錯誤的類比出:「今年政府長照預算為607億元,等於是目前400萬65歲以上的老人,平均每人只分配到1.5萬元。」
不符合長照服務對象的高齡者是無法享用到長照預算,今天長照2.0覆蓋率也非100%,還有四成以上符合長照要件的高齡者,還享用不到長照2.0服務。
第四:「在今年7月以前,勞動部讓本勞及外勞薪資脫鉤,以致外勞每月薪資只有1.7萬元。然而,迫於印尼政府的壓力,自今年8月10日起,外勞每月薪資已調高至2萬元,因而此種脫鉤情形將無以為繼。」
印尼政府於2020年7月片面宣布2021年起實施移工零付費政策,要求雇主負擔移工來回機票、海外仲介費等費用,約10萬元台幣,新加坡和香港均已實施,台灣勞動部不斷與印尼談判,對方於今年3月18日宣布暫停驗證新聘看護工來台。
勞動部讓本勞及外勞薪資脫鉤,至今未曾改變,只是因應印尼政府零付費政策,已停發核准函讓印尼移工無法來台灣工作,勞動部被迫變相方式以零存整付概念,將移工薪資調至2萬元,等於一個月3千元上3年36個月,不就等於108,000元,正是印尼政府要求的10萬元。
目前台灣勞動者基本工資, 自111年1月1日起再調漲為25,250元,明年調至26,400元,移工僅有20,000元,怎麼會出現這篇社論所言,「因而此種脫鉤情形將無以為繼。」?
第五:「由於勞保基金瀕臨破產,長照2.0的預算很難再成長。」
勞保基金瀕臨破產與長照基金是兩碼子事,勞保基金是可投資運用,勞保基金今年上半年規模7720億元,累積虧損727億元,行政院會8月通過112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勞保基金撥補金額再增加,高達新台幣450億。
誰可動用長照基金去投資?至今從未聽說,長照基金組成是來自稅收制的遺產稅、贈與稅調整為三級累進稅率所增加的收入、菸稅調漲後所增加的收入,以及房地合一稅扣除中央統籌分配後餘額,合計四項稅目,再加上菸捐、政府預算撥充等,怎麼會出現論述者所謂:「長照2.0的預算很難再成長。」長照2.0基金成長完全是仰賴稅收的財源。
第六:「因而最近四年,政府平均每年挹注290億元只屬杯水車薪。」
如果都搞不清楚長照基金的財源,此一論述就從頭錯到尾,政府每年未曾以公務預算挹注290億元。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