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焦慮、難過是「心理諮商」必經過渡期?該如何和心理師溝通,處理情緒? | 健康遠見
情緒

焦慮、難過是「心理諮商」必經過渡期?該如何和心理師溝通,處理情緒?

【諮商放大鏡】
焦慮、難過是「心理諮商」必經過渡期?該如何和心理師溝通,處理情緒? 焦慮、難過是「心理諮商」必經過渡期?該如何和心理師溝通,處理情緒?Pexels by SHVETS production

大部分參與諮商的人,大概都會知道諮商會處理很多情緒,但實際上可能不知道到底情緒要處理什麼,或者會怎樣被處理。可能也有些人會想像,去諮商會讓你崩潰大哭嗎?或者會讓你生氣到摔椅子?也許你可能在某些電影或連續劇中看過類似的情節,所以害怕自己是不是去諮商就要被迫「讓情緒變得很激動」,變成某一種失控的狀態。

儘管不同的做法可能會有差異,但確實諮商中大部分的心理師都會將情緒當成處理的重點之一。但是需要強調的事情,是情緒的處理是非常細膩,而且非常依據你當下的狀態做調整的,因此讓一個人陷入情緒失控的狀態,並不是諮商會刻意引導的作法。這也是這篇文章所要說明的,諮商到底會怎麼處理情緒,而你又會在其中經驗到什麼?

同理:被理解與接納

通常心理師在諮商中很常做的事情,就是去同理一個人會有的情緒。同理是反映一個人現在正在感受到的心情,以及背後與心情可能相關聯的想法或期待,例如:「你真的很難過…你真的好希望他可以看到你的努力。」

如果同理有貼近一個人的心情,通常他在那個瞬間會感覺到是被理解的,而且是被支持與接納的。這種「被懂」的感覺是非常有力量的,因為好多時候在痛苦中,我們都會感覺自己是孤身一人在面對一切,而這種感覺是難受的,甚至那才是最痛苦的部分;但同理能夠讓我們知道,原來有人可以與我們一起面對,而且他真的「知道」我們發生了一些什麼。

而且,我們常常對自己的感覺會有很多的懷疑,覺得自己不該有這個情緒、或者害怕被看到某些情緒,所以面對情緒會有好多的猶豫與掙扎,甚至是自我否定。但是透過心理師的同理,我們可以感覺自己原來是可以有這個感覺的,這種「原來我可以這樣」對很多人而言,都是非常溫暖而珍貴的。

延伸閱讀

只是聊聊天?我需要諮商嗎?從理科太太認識真正的心理諮商是什麼

情緒的抒發

在接受哀傷治療的訓練時,當時授課的吳秀碧教授曾經在課程中對我們說過一句話「沒有哭完的眼淚,就要哭一輩子」。這句話說明的就是情緒宣洩的重要:

❝不是所有的傷口都會隨著時間自然痊癒的,有些沒有講出來的話、沒有好好表達的心情,會一直卡在人生的某個環節,然後時不時的突然襲來讓你陷入哀傷、憤怒或混亂中。❞

情緒無法宣洩有很多原因,像是當下的環境不允許(太忙沒有時間整理)、他人的不允許(大人不准你哭)、或者是自己的不允許(覺得軟弱),但也一些人因為情緒來的太快或太大,使得當下沒有意識到情緒的影響,要好一段時間後才有辦法開始消化情緒。

如果判斷合適,在諮商中有時候就會讓當事人有機會把積累的情緒抒發出來。例如,想像一個逝去的人坐在另外一張椅子上,對他說出過去沒有機會說出來的話;或者是把所有的情緒都發洩在畫紙上,要塗多黑就塗多黑、要多用力就多用力。不同的心理師可能有各自擅長的方式,通常也會依照當事人的狀態來搭配使用。

不是所有的傷口都會隨著時間自然痊癒的,有些沒有講出來的話、沒有好好表達的心情,會一直卡在人生的某個環節,然後時不時的突然襲來讓你陷入哀傷、憤怒或混亂中。Unsplash by Mayank Dhanawade圖/不是所有的傷口都會隨著時間自然痊癒的,有些沒有講出來的話、沒有好好表達的心情,會一直卡在人生的某個環節,然後時不時的突然襲來讓你陷入哀傷、憤怒或混亂中。Unsplash by Mayank Dhanawade

接觸情緒時的反應:慌張與焦慮

通常在諮商中接觸到情緒,很多時候感覺到的不一定是安心,反而是慌張與焦慮。當事人可能在探索過後,才發現自己被隱藏起來的真實想法;也有一些人會被自己強烈的情緒嚇到,會感覺自己無法控制、害怕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面對到情緒,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部分,而這也是心理師的訓練發揮之處。通常在處理當事人的情緒時,心理師會評估當事人能夠對情緒接納到什麼地步,現在最需要處理的情緒是什麼,再來決定要採取怎樣的方式探索情緒,以及處理到哪一個地步。這一切都是為了在保護當事人不會被情緒傷害的前提下,產生期待的改變。

而面對強烈情緒的出現,心理師通常會做的是在抒發與體驗的同時,確保當事人的情緒可以逐漸平緩並且獲得控制,不會要當事人瞬間就必須收起情緒。如果沒有預備也沒有處理好,就讓當事人暴露在強烈的情緒中,往往是讓當事人再度陷入創傷的經驗裡,留下的也只會是再一次的傷害,因此如何細膩的處理並從中獲得收獲,是心理師的專業也是其功力展現之處。

延伸閱讀

回應理科太太:接受過100小時諮商經驗,出來開課談心理諮商合適嗎?

當心理師的處理與你狀態不相符時,你可以直接表達

有些時候,心理師的評估可能會有失誤或不恰當的時候。例如,心理師的同理其實與你的感覺不同,或者心理師邀請你做某種表達,但你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面對這樣的狀況,你可以試著直接表達出來讓心理師知道,對方應該就會與你做更多的討論。有可能是他說的真的是某些你沒有意識到的情緒,但也有可能是他真的錯了,錯誤的理解你現在的狀態。很多人參與諮商時,可能會過度將心理師當成權威,所以即使心裡不同意也不會表達出來,而是默默忍受這種好像被誤解的感覺,甚至就這樣離開諮商。

其實心理師即使經過訓練,也不可能完全就立刻理解另外一個人內在的狀態,就像醫生也有可能有誤診的時候。但是透過溝通與討論,且心情是被好好對待時,心理師可以更理解你,相信你也更信任心理師,而這正是為什麼我們會說諮商是一個在關係中互動發生的過程。

只是如果這樣不被理解的狀況太過常發生,也許就代表你與心理師之間發生了一些問題,需要好好討論。而如果討論過還是沒有改善,或者在某些很根本的地方覺得不合適,屆時可能就是考慮更換人選的時候了。

作者: 陳劭旻諮商心理師、謝筱柔諮商心理師

共同作者介紹:

謝筱柔 諮商心理師

關注主題:LGBT多元性別、性侵與家暴、創傷治療、關係修復、伴侶及家族治療。

https://www.facebook.com/carpediem1781

https://carpediem1781.medium.com/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