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認識心理諮商!從實例看懂「認知風格諮商」,你怎麼想是改變關鍵 | 健康遠見
情緒

認識心理諮商!從實例看懂「認知風格諮商」,你怎麼想是改變關鍵

【諮商放大鏡】
認識心理諮商!從實例看懂「認知風格諮商」,你怎麼想是改變關鍵 認識心理諮商師!從實例看懂「認知風格諮商」,你怎麼想是改變關鍵。Pexels by SHVETS production

第一個要談的風格差異,就是諮商的中認知與情感的差異。很多人以為諮商一定都會處理很多的情緒,但其實這樣的認識不太正確,其中認知為重點的諮商,看重的就會是你怎麼思考事情,而你思考事情的方式又怎麼造成了困擾產生。

細緻區分思考方法,找到改變的關鍵

注重認知的理論派別以「認知行為治療為首」,雖然他也會看到人很多時候為情緒所苦,但比起直接解決情緒,這種諮商的方式會認為「你怎麼想事情」才是一切的關鍵。例如,你可能容易把事情想得太極端、或太糟糕,又或者自責於跟自己無關的事情,因而產生很多的痛苦。

如果想要改變你的狀態,心理師就會協助你做思考方式的調整。為了將個人的思考傾向找出來,心理師就會運用很多作業單,幫你把日常生活中的想法跟情緒做很仔細的分析,參加的人也變成有很多功課要做。

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是什麼?心理師也有個人風格?3類型、4情境解答適不適合你

認知風格諮商的對話實例

志明在生活中,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事情暴怒。生氣起來的志明常常直接失去理智對人破口大罵,把場面搞得非常難收拾,不僅把他的人際關係搞的亂七八糟,公司更是直接警告他,再發生一次狀況就直接開除。志明最後在家人的半推半就下前來諮商,看看可以怎麼日讓他愛生氣的習慣好一點。

這一次的諮商中,心理師交給了志明一張單子,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欄位,分別列了「人事時地物」「情緒與強度」「想法」「支持的證據與否定的證據」「替代性想法」。

「這個是作業單,就像我之前有時候會問你生氣中發生的事情,其實就是把它寫下來。之後每天生活中如果發生讓你生氣的事情,你都要按照作業單的內容把他記錄下來,我們之後碰面可以討論他們。」

平常志明生氣,家人總是要他冷靜一點,控制一下情緒,其實志明也知道,但就是控制不住。所以看到心理師的作業單,志明覺得很新奇,因為從來沒有人陪他討論的這麼細緻過。

作為練習,志明先是寫下了早上發生讓他生氣的事。在開車去上班的路上,志明前面有一台車開的很慢,志明忍了一下就開始爆氣,開始逼前面的車,直到那台車後來停在路邊,但志明當時已經氣到差點要撞上去了。

志明將發生的人事時地物寫了下來,在情緒的地方寫下了「生氣,100分」。但是當要寫到腦中浮現什麼想法時,志明就卡住了,他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什麼。

「慢慢想,因為他可能出現的很快,所以你沒有注意到。」心理師說。「你再慢慢想一下,你那時候看到前面車子開很慢,有一個想法浮現在你腦中,而且想到這個事情就讓你變得很生氣。這樣說,你有沒有想到什麼?」

志明稍微想了一下早上的畫面。

「我覺得你他媽的瞧不起我。」

「你說他瞧不起你?」

「對,他瞧不起我,所以要故意找我麻煩。」

「好,被瞧不起、看不起,可能也覺得對方在否定你?」

「就是那樣吧。」

「但你認識對方嗎?」

「不認識。我開過去時有到就一個老人在開。」

「所以…你會覺得這個老人在瞧不起你,所以在找你麻煩?」

志明停頓了一下。一直到心理師問出想法之前,他想起早上的事情都還怒氣沖沖,但是好像注意到自己的想法後,他反而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在「不支持想法的證據」欄位裡,志明寫下了「他是個不認識老人」,然後在支持的欄位上空白。因為他根本想不到理由去說明,一個他根本不認識的老人,為什麼會要瞧不起他。

在之後的練習中,志明漸漸發現不管是對誰,他的腦中都很容易浮現「他在瞧不起我」的想法。他也漸漸發現,其實很多時候別人根本沒有這個意思,只是他自己之前爆氣後,後面的事情也沒有在管了,從來沒有發現這樣不合理。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諮商後,志明生氣後可以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想法,並且在當下多一點觀察與思考,不會讓自己立刻失控。雖然因為志明風評很差,真的會有人不給他好臉色,但志明現在也比較可以體認到他之前的行為有多不合理,即使不舒服也可以忍住,不會再因為這樣而隨便失控了。

在志明的故事中,心理師仔細地幫志明區分他在事情後面有的想法,特別是哪些證據可能會支持或者不支持他的想法。當志明越可以注意到自己的狀態,並且把想法的合理與否區分出來,他也就越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通常喜歡這個派別的人,會覺得他的做法是非常仔細且細緻,而且自己也可以照著做練習。但是這個風格因為步驟與功課很多,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太繁瑣了。如果你遇到了認知風格的心理師,就可以自己再權衡這樣的風格是否適合你,來幫助你更認識自己。

延伸閱讀

焦慮、難過是「心理諮商」必經過渡期?該如何和心理師溝通,處理情緒?

作者:陳劭旻諮商心理師,看更多請搜尋「臉書:心理師小蜜蜂 陳劭旻諮商心理師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